【羊城晚报】心脏健康从娃娃抓起,心脏安全科普活动走进广州校园

2021-08-03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刘欣宇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8月1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预防评估中心团队以“科普心脏知识,呵护生命”为主题,发起“健康中国梦,心安校园行”心脏安全科普活动。本次活动将用三年时间在广州给年轻师生群体系统性普及心脏安全知识。

 

启动仪式现场

 

青少年成长阶段应重视心脏问题

在这次“心安校园行”活动之前,中山一院心脏预防评估中心团队邀请了广州30多位中学生参与心脏评估活动。“这三十多位同学来自初一到高三这六个年级段,对他们进行心脏评估后,发现他们并没有严重的心率失常、严重的心脏病等大的心脏隐患,但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孩子存在运动过程中的心功能代偿不足现象。”中山一院心内科副教授黄慧玲说道。

黄慧玲解释,孩子们出现心功能代偿不足,主要是因为他们长期缺乏锻炼,心肺耐力差,心脏的储备功能差导致的,这部分孩子如果进行高强度长时间的运动锻炼,可能导致心脏功能进一步受损,导致运动中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的出现,严重的可能导致重度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发生。 

黄慧玲进一步解释,心脏就像个发动机,它就是用来供血的。在运动时我们的心脏需要供更多血,其他各个器官此时需要的血也在增加。当大家安静地坐在这里的时候,似乎每个人的心功能都看起来不错,但运动时差别就显现出来了:有的人心脏十分强大,像参加跑马、越野赛这种激烈运动,他们的心脏也能很好地供血,但是有些人的心脏供血能力可就没那么强了,这时潜在危险也就来了,因此了解自己的心脏功能是很有必要的。

 

黄慧玲

 

将用三年时间教年轻群体“护心”

黄慧玲介绍,此次“心安校园行”活动计划从2021年8月开始至2024年7月结束,中山一院心脏预防评估中心团队希望用三年时间借助此次科普心脏知识安全活动,帮助年轻群体学习和了解心脏的基本功能、心血管危险因素、猝死的风险及预防、如何科学运动以减少运动相关猝死风险等心血管健康的基本知识,促进心脏安全理念在校园内的推广和实施,提升他们的健康水平,助力“健康中国梦”。形式可采用科普讲座、系列手册、科普视频及文章等。

据介绍,本次活动将首先在试点大学开展,逐步推进到中学、小学。“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理解能力不同,对于比较小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先了解心脏是什么,心脏有什么功能,如果心脏不舒服会有什么样的症状等。而对于中学生、大学生群体,可以让其了解心肺复苏、心脏急救等知识。”

青年教师们由于工作等压力较大,对自身健康关注程度远不如其他年龄阶段人群,心血管意外事件时有发生,也是此次活动会覆盖到的人群。

 

建立“心安”档案,筛选出高危个体

据介绍,此次活动不仅向年轻群体科普心脏安全知识,还会鼓励他们参与到健康行动中来,让他们养成科学运动的生活方式,同时带动更多周围的人重塑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山一院心脏预防评估中心团队将向年轻人普及“运动处方”的理念:教会大家了解心率、测量脉搏和血压,并学会使用运动手表(或手环)把控运动强度,避免过量或过强的运动可能带来的不良事件。

此外,还将通过个体问卷调查和健康体检,为参与者建立“心安”档案,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及猝死风险评估,并及时筛选出高危个体。

异常者将及时引导至专业机构(中山大学各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进行深入评估,对于评估结果异常的个体,在进行及时干预治疗后,结合个体现状及个人的兴趣爱好,制定科学的、个体化的“运动处方”;提高高危个体心血管相关知识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并对其进行动态个体化随访管理。

 

报道链接:https://ycpai.ycwb.com/amucsite/template3/#/newsDetail/120643/40179443.html?isShare=true

报道时间:2021-08-02